137-7613-3713(可直接撥打)
0512-63162033(可直接撥打)
熱門搜索關鍵詞:醫用膚色布、醫用滌棉布、醫用彈力布、醫用四面彈、醫用布、膏藥布、膏藥彈力布、 醫用襯布、醫用彈性布
盛澤地處江浙邊界,位于我國著名的湖絲產區。明中葉,受鄰近傳統絲織城市蘇州、湖州、杭州的影響,民間手工絲織業逐漸形成。在社會經濟條件、原料條件和地理條件的綜合作用下,手工織造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鄉民賴以為生的獨立家庭手工業,而盛澤亦成為兼具絲綢生產和集散功能的專業市鎮。入清,盛澤絲綢業足以與蘇杭媲美,“四海九州之帛皆來取……蘇杭皆設局,天下衣被資之盛澤小鎮,何亦與之并峙而稱也”(乾隆《盛湖志》)。蘇杭織造派員至盛澤采辦綢貨,歲以為常。清內務府織辦奏銷黃冊亦記及當年江南織造署每年采辦的大量宮廷慶典服飾及緞匹,向蘇杭及盛澤等地定購。清中期,盛澤已有“日出萬綢,衣被天下”之稱,與蘇州、杭州、湖州并為四大綢市。咸豐年間,江南諸城鎮受戰創甚重,而盛澤“安堵如故”,絲綢業更為興旺,清末民初達到高峰。近代,各地城市絲織業紛紛向電力織造過渡,而盛澤的電力織造問世較滬杭蘇為晚,織廠規模、設備和工藝技術也遜于諸市。抗日勝利后至建國初,絲綢業持續處于萎縮狀態。40年代后期,絲織業改織棉布為主。五、六十年代實行公私合營,行業改組,逐步獲得發展。70年代后期起,盛澤絲綢業再度崛起,恢復了絲綢生產和集散中心的活力,贏得舉世矚目。鄉鎮企業也顯示蒸蒸日上的勢頭。1985年后,各縣屬絲織廠陸續引進噴水、片梭、劍桿織機等先進設備,使盛澤絲綢業邁入無梭織造的新時代。經過建國后40年的發展,盛澤絲綢業已形成以絲織、印染為主,紡織機械、紡織器材、化學纖維、絲綢工藝制品為輔的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
第一章 絲織業
第一節 手工織造
明初,盛澤尚處于自然經濟狀態,《盛川題景記》描述其時為“男耕女織,用享兩簋”。明中期,江南商業繁盛,商品經濟活躍,民間手工織造業逐漸形成。加之太湖流域蠶桑業的興旺,加速了盛澤地區手工絲織業的發展。盛澤黃溪四、五十里間,居民盡逐綾綢之利。15世紀初,乾隆《吳江縣志》載:“綾綢之業,宋元以前惟郡人(蘇州人)為之,至明熙宣間,邑民始漸事機絲,猶往往郡人織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業者,相沿成俗。”其時,絲織匠役雖“隸籍于局(蘇州織染局)”,但已有較多的人身自由,除在規定時間為朝廷服役外,可以自由趁作,至民間傳授絲織技術。在蘇州工匠的指導下,盛澤“土人亦有精其業者”,“而絲之豐歉,綾綢價之低昂,即小民有歲無歲之分也。”(乾隆《吳江縣志》)。由此,機戶從農業中逐漸脫胎而出,成為獨立的專業手工業者。
在手工絲織業發展過程中,時時發生小生產者的兩極分化。一方面,少數條件優越的手工業者逐步積累資本,上升為勞動力的購買者,成為絲織作坊主或工場主;另一方面,一部分人破產而轉化為勞動力的出賣者,受人雇傭;大多數人仍停留在個體小商品生產階段。《黃溪志》載:“入國朝,機戶益多,貧者多自織,使其童稚挽花,殷實之家雇人織挽……;為人傭織者立長春泰安二橋,待人雇織,名曰走橋,又曰找做。”由此可見,明末清初盛澤地區絲綢生產已演化為較為復雜的商品生產,絲織工場已初具雛形,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清康熙、雍正兩代對手工業生產和手工業勞動者限制較寬,使“手藝貧民受益良多”,從而提高了織造機戶的積極性。吳江東南境絲綢產區遠離府治、縣治,官府對該地區鞭長莫及,控制松弛,稅不及機戶。趙基的《青草灘雜詩》中有“天家不設機絲稅”的記載。至乾隆年間,盛澤鎮鄉的傭織者約數千計,絲綢業達到相當規模(詳見“風俗”篇)。
咸豐年間,黃家溪、新杭毀于兵燹,王江涇十九瓦礫,而蘇、杭、湖、濮院、雙林等絲織城鎮受創嚴重,富裕機戶相率避遷盛澤(詳見“軍事”卷)。戰后,嘉興府又對轄區內的織機課以重稅,亦迫使機戶遷至盛澤。于是,盛澤絲綢業益見興旺。1880年江海關官員E·羅契在江南絲綢產區實地調查,盛澤一地的絲織機臺數及產量居各地之首。
地區 織機臺數 年產匹數
盛澤 8000 900000
蘇州及唯亭 6000 86940
湖州 4000 204000
杭州 3000 71650
紹興 1600 32500
寧波 848 8400
又據蘇州舊商會資料,光緒年間吳江(即盛澤)手工絲織業仍居江蘇之首:
地區 織機臺數 年產匹數
吳江 20000 1200000
蘇州 15000 360000
南京 14000 336000
丹陽 10000 480000
鎮江 4000 144000
清末,盛澤綢、領兩業為疏通四鄉機戶上街交售綢貨的通徑,集資修建鎮郊各主要入口之石橋。“晴翻千尺浪、風送萬機聲”(白龍橋聯),“門千戶萬疑無路,機杼聲聲入耳酣”(《盛湖竹枝詞》)是對當時盛澤絲綢業盛極一時的生動寫照。
民國初,據《江蘇省實業視察報告》記載,盛澤地區“以絲織為業者,殆不下萬戶,男女工作人數,殆在五萬以上,所織之綢,如綾、羅、縐、紗、紡等類歲可出數十萬匹”。30年代中期,據《農行月刊》(3卷1期)調查,盛澤地區(鎮及四鄉)木織機為2.02萬臺,與相近時間《吳江縣政》統計的1.9萬臺大致吻合。淪陷期間,日偽軍隊騷擾頻繁,鄉間盜匪出沒,劫搶絲綢時有所聞,手工絲織業受到嚴重摧殘。民國28年(1939)后略有好轉,南境、東境、西境因遠離公路鐵路恢復較快。民國34年(1945)盛澤鎮鄉尚有手工織機1.2萬臺,占當時江蘇全省手工織機總數的61%。抗戰勝利初,開動8150臺。至民國38年(1949)3月降至7200臺。
建國初,盛澤區有機戶8100戶,平均每戶1臺,占全縣之半。盛澤鎮手工織造者803戶,共有織機821臺,當時綢價低落,市場蕭條,開工僅40%,除市鎮而外,農村手工織造已降為副業。土地改革后,批判“重織輕農”,土綢產量更顯下降。農業合作化后,織機作為生產資料并入合作社,以副業形式繼續從織。1958年,手工織機被改作農具或充作建房材料,農村手工絲織業基本告絕。
盛澤民間絲織業歷來自產自銷,以產求銷,因而盲目生產、偷工減料習以為常。清末民初,衡記、汪永亨、張益源等綢行接到某些高檔或特殊規格的訂貨時,為維護行莊聲譽,往往發料給質量可靠的機戶包織,付與報酬,收回成品。包織形式是手工織造中的高級階段。1952年下半年,中國蠶絲公司在盛澤設立營業機構收購土綢,復以“以絲易綢”辦法,使手工土綢生產納入國家計劃軌道。后,中國蠶絲公司(后改稱中國絲綢公司)、中國花紗布公司曾委托織造手工綢(布)。
手工絲織生產工藝為:
手工織機有素機、花機兩類,均用手進行投梭,稱“射梭機”,又名“手射機”,為盛澤地區第一代絲織機。素機為腰機,因織造時腰臀部用力而得名,用以織造平素織物,為吳江地區最古老的機種。花機為花樓機,即明代之提花機和清代之攀花機。操作時由一小廝坐于花樓上專司提花,另一成年織工在地面進行織物組織的開口、投梭、打緯、卷取等操作,彼此配合默契。與花樓機并存的有多蹤多躡紋織機,該機結構簡單,造價較低,運用多根踏桿提沉多片綜框織造,僅限簡單花型織物,只需一人操作。民初,日本式手拉機及提花裝置傳入盛澤,該機使用紋制系統,花素均宜,一人便能織造較為復雜的花型織物,而且門幅較寬(2市尺以上),工效較高,深受機戶歡迎。雖時價每臺銀元百元以上,機戶仍不惜典質家產購置,風靡一時,為盛澤地區第二代織機。抗戰勝利后,腳踏織機傳入盛澤,該機原用于棉織,后略加改裝用于絲織,為第三代手工織機,分布于鎮區及其近郊,存在時間先后不足20年。
第二節 工場織造
盛澤地區工場手工業的出現約在明末清初。馮夢龍的《醒世恒言》中描寫的施復,便是一個從“小戶兒”起家而致富的絲織工場主。民國初年,蘇杭等城市絲織業普遍進行織機更新換代,即用手拉織機代替舊式木織機,盛澤綢業界有識之士意欲仿效。民國5年(1916)初,里人沈鵬募集股金2萬元,開辦經成絲織有限公司,設廠于華陽街。廠房仿杭州緯成、虎林2廠式樣,由杭州營造商承建,分準備及織造工場各1個。沈鵬出任總經理。開業時擁有日本提花織機20臺(手拉織機加豐田式龍頭),民國8年(1919)增至24臺。產品有提花經成縐等4種,均為新型織物,一經問世就受到北京政府農商部的獎勵。江蘇實業視察報告中,對該產品贊譽備至:“該公司所制造之華絲葛、香云紗、橫羅、直羅、生絲熟紆紗均極花樣翻新,精彩奪目。”初創時期全廠137人,其中力織工20人,幫機工5人,調絲工90人,搖緯工2人,揀緯工1人,運經、牽經工各2人,打線工4人。工人計件付酬。管理部門設職員7人。民國13年(1924)該廠停工,經股東議決出盤,由張紹勤接手經營。一度增機至53臺,分設3個工場,復又遷至王家莊。民國17年(1928)停閉。該廠為盛澤第一個近代絲織工場,其規模及經營管理方式已具現代絲織廠的雛形。
民國5年(1916),上海物華綢廠在盛澤西楊家弄設調絲工場,雇傭女工百名。另外,還外發給鎮上閑散居民調絲,調成之○子經莊船裝往上海。后又排設手拉織機,最多時18臺,改稱物華綢廠盛澤分廠。與此相近時間創辦的大章綢廠(1912年)、厚記綢廠(1918年)及泰賚綢廠(1926年)亦為早期的絲織工場,但規模均較小,影響不及經成、物華。
第三節 工廠織造
一、民國時期的工廠織造
清末民初,盛澤絲織生產及貿易均極興旺,綢領商人獲利豐厚,絲綢資本加速積累,巨量資金亟待尋找出路。此時上海已成為我國近代大工業中心,投資環境及技術條件皆優。盛澤綢商長期涉足申江,熟悉市況,于是上海成為盛澤綢業資本的投資市場。民國4年(1915)春記正綢行在滬開設肇新綢廠,有電機9臺,為我國最早的絲織廠之一。翌年,該行復與升記及汪永亨兩家綢行合資在滬創辦物華絲織廠,擁有織機72臺,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絲織廠。至30年代前期盛澤綢商在滬還開設了海華、華昌、春源祥、大中華、光華、德華、正義、正義興記、云華、辛益、新生、三星、勤一等10余家綢廠,其中獨資、合資、租賃均有。
民國19年(1930),盛澤鎮發電廠擴容,供應交流電,電力織造初具條件,郎琴記綢行首家開設郎琴記綢廠。至民國22年(1933),續有美麗、民生、三民、勤業、大中華、永祥、仁記等7家,翌年再增建美新、東南、順記、正泰、興華、民生華記、民生新記、盛業、勤豐等9家,織機總數254臺,工人662人(男391,女271),日產綢254匹。民國25年(1936)底,盛澤綢廠增至18家,資本總額81960元,擁有電力織機292臺,年產值1075200元(據何冰《盛澤之紡綢業》,載《國際貿易導報》;丁趾祥《吳江機織業略史》,載《蘇省物產介紹》)。
民國24年(1935)1月,蘇州電氣廠向盛澤輸電,鎮上原有的手工機戶紛紛改裝電力織機,部分農村機戶競相遷入市鎮改織電機,一時排電機成風。至民國26年(1937),全鎮電機劇增至1145臺,占當時江蘇省織機總數的46.88%,全國的6.76%,年產綢緞570萬碼。淪陷前,工廠織造方興未艾,擬新建、擴建、遷建一批大型綢廠,如百樂綢廠在田墐口征地立界碑,擬擴建百臺以上規模的綢廠,終因淪陷而致夭折。
盛澤電機織造業的出現雖晚于滬蘇杭各地,但其誕生亦標志了從工場到工廠、從手工織造到機器織造的過渡,引起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第一代民族資本家和產業工人由此產生。資本家大都從綢領商人轉化而來,因而導致了商業資本與產業資本的互相滲透,綢行兼辦綢廠者不乏其例。第一代絲織產業工人從市鎮或農村機戶轉化而來,對生產駕輕就熟。電力織造又使產質量有所提高,有利于推廣新技術。
淪陷前,盛澤已成為鐵路公路要沖。日軍入侵,鎮上居民逃避一空,工廠全部停閉。民國27年(1938)8月,日偽華中蠶絲公司在吳江設辦事處,對吳江蠶桑絲綢事業統制扼殺。生絲緊張,供電時斷時續,當局橫征暴斂,使絲綢業陷入困境。淪陷后期,略有起色,據日本人本位田祥男統計,民國32年(1943)全鎮開動電織機229臺,手拉機700臺。
抗戰勝利后,盛景難現。據《盛澤絲織產銷聯營股份有限公司籌備會致吳江縣政府》呈文稱:“盛澤絲織業處于高利貸、高工資、高電費(為上海之六倍)重重威脅下,危機嚴重。”綢產售價低于成本,廠家機戶困難重重。民國35(1946)年,江蘇省農民銀行曾給予貸款救濟,每臺織機貸款43萬元。翌年,盛澤商會及電機絲織業同業公會,分別電請江蘇省政府及四聯總處(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聯合總管理處)請求救濟;又聯名呈文縣府,吁請免除地方綢類特稅。當時,盛澤絲綢業除保持少量真絲產品外,已大多轉產人造絲織物及其交織品。原料人造絲由中央信托局蘇州辦事處配售。民國36年(1947)起人造絲價暴漲,引起各地絲綢界的不安。盛澤絲綢廠商代表6人偕同滬杭蘇同仁赴國民政府行政院請愿,獲準撥給該四地廠商外匯額度。盛澤絲綢業由同業公會出面委托上海洋行進口,再平價配與(同業公會)會員廠家織造,但杯水車薪,絲綢業不得不改織棉布,以求生存。是年,綢業界集資3億元組建絲織產銷聯營公司。翌年,盛澤、蘇州、無錫三地同業組成江蘇區絲織聯營股份有限公司,試圖運用集體力量復興絲綢業。是年8月,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通貨膨脹加劇,絲綢廠商無力支撐,大面積停產,轉而囤積綢緞,倒賣人造絲以牟利,電織業瀕臨崩潰。民國38年(1949)3月,全鎮電織廠(戶)239家,織機862臺,日產僅300匹左右,且多為棉織品。
二、建國后的工廠織造
解放初,綢市蕭條,銷路呆滯。據《盛澤鎮電機絲織工業同業公會函》稱:“絲織產品降價至成本之半,尚難脫手。”資本家疑慮重重,對恢復生產持觀望態度,部分則抽逃資金,規模較大的廠家如大同、百樂、華綸、大華等遣散工人宣告關閉。1949年下半年,全鎮絲綢業基本停頓,工人失業嚴重。是年,盛澤產綢共86.51萬米,棉布154.58萬米,其中6至12月各類織物僅產綢22萬米。1950年初,紡織品銷路稍有起色,工人降薪一半,以推動資本家恢復生產。是年底,經勞資協商,恢復工人工資,同時,經政府動員,家庭電織零機戶及部分廠家逐步實行聯營。1951年9月,中國花紗布公司委托盛澤電機同業公會加工棉布,至年底加工任務為11519匹,占全行業生產任務的11.88%。1952年加工121208匹,升至80.01%。1952年7月,中國蠶絲公司首次到盛澤經營絲綢加工收購業務。翌年4月,該公司在盛澤設立收購推銷組,并采取“收綢供絲”措施。由此,盛澤電機織造業由“以產定銷”轉為“以銷定產”,逐步納入國家計劃軌道。
1952至1953年,聯營及合作生產形式進一步擴大鞏固,部分聯合組織除維持原有的聯購、聯產、聯銷方式外,還將資金集中統一使用。在此期間出現4種組織形式:合作組織,如由家庭電機戶組成的電機織物生產合作社(即棉織社);聯營組織,共有3個聯營處;工廠、家庭零機戶進行松散的聯合。1953年6月,盛澤鎮電機織造業概況如下表:
(續表)
1953年11月,盛澤鎮政府、中國花紗布公司、織廠勞資代表3方組成電織業加工生產管理委員會,將全鎮電織廠128家劃成7個加工組。加工組共擁有織機775臺,開動668臺,其中為中國花紗布公司加工棉布的616臺,用于自營的52臺。自營的52臺中,26臺織造人造棉,13臺織造桑絲綢,9臺織造棉織產品,4臺織造交織產品。是年1至10月,棉布占總產量的96.04%。1955年盛澤電織業共有146戶,除電機織物生產合作社外,有較大廠家18家,小廠(或零機戶)127家。全鎮絲織設備為:電織機1048臺(開動793臺),絡絲機3586錠,卷緯機905錠,整經機44臺,拈絲機1736錠,并絲機560錠,筒子絡絲機492錠。產品幾乎全為棉織品,其中二六元貢占40%,和平格40%,燈芯絨13%,絹紋呢7%。
1955年11月1日,新生絲棉織廠首家成為公私合營工廠。1956年1月17日,吳江縣紡織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同時成立吳江縣染織工業公司(設盛澤鎮),統管全縣絲織、棉織及練染業。盛澤鎮共有工廠142家,從業人員1753人,開動織機680臺,隨即,按地域分布合并為6家布廠:
廠名 合并廠家數 人員數 工場數
厚生 47 437 5
仁基 14 187 4
振豐 10 171 2
互助 26 146 3
建東 14 269 4
新生 33 375 4
同年9月13日,這6家布廠再度改組,依次改為公私合營盛澤第一、二、三、四、五、六布廠。直至1965年9月,盛澤鎮絲織行業方形成以新生、新華、新聯、新民4大廠為骨干的格局。
1957年初,國內外市場對絲綢品的需求轉多,江蘇省紡織工業廳及絲綢工業局聯合發出通知,要求盛澤紡織業在年內轉為絲織。1956年10月,第六布廠首家恢復絲織。1957年5月新生絲織廠民生車間60臺提花織機及新生車間80臺素機又全部轉產。繼之,第二布廠亦將70臺織機轉為絲織。1958年,盛澤鎮產綢871.2萬米,而棉布僅450萬米,絲綢產量超過棉布產量,結束了自1947年后棉織品居主導地位的局面。
盛澤絲綢業原由小廠及零機戶組成,廠房簡陋,部分借用民居乃至殯舍、酒坊,分散狹窄,難以管理,阻礙行業發展。1962年,新生絲織廠的產品美麗綢首次在全國評比中獲第一名,以此為契機爭得紡織工業部撥款76萬元,進行基本建設。1965年9月,新車間竣工投產,面積7300平方米,為鋸齒形通用設計紡織廠房,高大寬敞,采光良好,有空調設施,給濕調溫,改善了生產工藝及勞動條件。新車間安裝織機440臺,規模居全國同行第二。其后,全行業加快了危舊廠房的改造工作,新華、新達等廠乃另擇新址重建廠房。至1985年,縣屬絲織企業新建廠房30余萬平方米。
60年代以前,盛澤絲綢業所用織機均為建國前遺留下來的舊鐵木織機,機型龐雜,年久失修,影響織造質量與生產效率。1962年各廠向蘇州紡織機械廠購進織機四大部件——曲軸、直軸、前走橋、后走橋,取代原有鐵木機上的相應部件。翌年盛澤五一紡機廠投產K611織機前后走橋,統一機身長度寬度,加固機架。此為過渡型鐵木絲織機,短期內取代了雜牌鐵木機,為統一設備標準和工藝技術創造了條件。1963年,新生絲織廠制成一臺五烘筒漿絲機,利用蒸汽使經軸上漿干燥一次完成,成為全國絲織業中較為先進的機械漿絲機。1965年9月,新民絲織廠從蘇州紡織機械廠購進K611全鐵絲織機32臺,安裝這些機子的一車間成為全行業中第一個全鐵織機車間。1977年,K611絲織機成為全行業的主導機型。1984年盛澤鎮淘汰了最后一批鐵木織機。在此基礎上,還普遍使用光電探緯自動換梭裝置,使擋車工的看臺數由4臺增至6臺。與此同時,還兼顧準備及輔助設備的改造。1986年新華、新生兩廠將鐵木整經機改造成全鐵整經機。同年,新生絲織廠購進自動接經機(后自制)取代手工接經,后在全行業推廣。
1956年吳江縣染織工業公司所屬織廠概況
70年代中期縐類織物流行國際市場,對外貿易部基地局為扶植盛澤絲綢出口,給予70萬美元外匯貸款,用以進口工程材料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各廠以會戰形式自制設備,兩三年內成績斐然,織機向提花、寬闊系列發展。同時配備了相應的絡、并、拈設備,為大幅度增產縐類織物拓寬了道路。1976年縐類織物僅4個品種,36萬米;1979年增至20個品種,337萬米,增產8倍余。經此一輪技術改造,新生、新華、新聯、新民四大廠發展成為絲綢外貿專廠。80年代技術改造轉向有選擇地引進國外先進絲織設備。新生絲織廠引進日制絡、并、拈大卷裝設備及KN織機。1985年底,新民絲織廠噴水織機車間投產,擁有日本產噴水織機128臺,為盛澤絲綢業無梭織造的開端。1987年繼有新生絲織廠自瑞士引進片梭織機,新民絲織廠自意大利引進劍桿織機,新聯絲織廠自意大利及瑞士引進劍桿織機,新華絲織廠自蘇聯引進片梭織機等。
第四節 縣屬絲織企業
一、新生絲織廠
吳江新生絲織廠前身為民生綢廠,建于民國20年(1931)10月,廠主王鳴泉。后擴展為民生、民生星記、民生華記、大中華等4家綢廠,共有電力織機128臺,淪陷時停業。抗戰勝利后,僅民生星記16臺織機開動,更名新生綢廠。建國后,改名新生絲棉織廠。1955年11月1日,成為吳江縣第一家公私合營工廠,改名公私合營新生布廠,時有織機105臺(實際開動24臺),人員41名。1956年9月13日,與富夏等18家織廠合并,名為公私合營盛澤鎮第六布廠,擁有織機235臺(實際開動140臺),職工307名,下設新生、民生、大新等3個生產車間。1956年12月1日,改名公私合營新生絲織廠。1965年9月17日,新光絲織廠絲織部分的織機118臺、職工401名并入。1966年11月20日,改名國營吳江紅衛絲織廠。1980年6月6日復名國營吳江新生絲織廠。
1956年10月,新生絲織廠首家恢復絲織生產,早期產品以人絲綢為主、交織綢為輔,其中美麗綢及被面出口蘇聯及東歐國家,其后逐漸增加外銷綢,特別是桑絲綢的產量。至1987年織造桑絲綢的織機占總機臺數的94.50%,外銷產量1050.05萬米,其中桑絲綢941.20萬米,創匯2338萬美元,居全省同業之首。
該廠歷經30余年技術改造,至1987年固定資產原值達3441.4萬元,是1956年的259倍,年生產能力達1438萬米。1987年還在銅羅鄉開辦聯營分廠。
二、新華絲織廠
吳江新華絲織廠由42家小型絲織廠合并而成,其中最早者為仁記綢廠,建于民國22年(1933)。1953年,改為仁基絲棉織造廠。1956年9月13日,仁基絲棉織造廠與同益等8家織廠合并為盛澤鎮公私合營第二布廠;同時,厚生等33家織廠合并為盛澤鎮公私合營第一布廠。1957年6月14日,第二布廠更名為公私合營仁基絲織廠。1958年12月8日,第一布廠與仁基絲織廠合并為公私合營新華絲織廠。1961年至1963年,因原材料不足,部分織機停開,連續三年產量下降,1962年精簡職工195人。1966年11月19日,改名為國營吳江東風絲織廠。1980年6月6日,復名為國營吳江新華絲織廠。
該廠于1958年12月局部恢復絲織,少量外銷。初期除桑絲電力紡外,以人絲及交織品為主。70年代產品結構逐步向闊幅、提花、高檔轉移。1987年,外銷綢產量604.38萬米。創匯1745萬美元。外銷織機占總臺數的80%左右。
該廠原處西新街,四周為民宅。1978年擇蘇嘉公路東側新址興建廠房。1984年2月完成整廠遷移。歷時7年建成新廠區5.31萬平方米,其中生產用房3.48萬平方米。1987年該廠固定資產原值達2124萬元,為1956年的57倍,年生產能力850萬米。1987年在平望鎮、橫[左土右扇]、桃源兩鄉開辦聯營分廠。
三、新聯絲織廠
1951年11月,盛澤鎮電機織造家庭機戶106人組織起來,成立盛澤電機織物生產合作社籌備委員會。翌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吳江縣盛澤電機織物生產合作社,共有社員164人,織機105臺。1956年10月,全鎮6個公私合營布廠經濟改組后劃出的人員及織機并入,改名盛澤棉織生產合作社,織機212臺,社員545人,規模居全鎮之首。1959年1月1日,升為地方國營新聯絲織廠。1965年9月17日,新光絲織廠撤銷后的棉織人員及設備并入,改稱地方國營盛澤布廠。1966年11月19日,改名紅旗布廠。1979年1月11日,改名紅旗絲織廠,1980年6月6日復名吳江新聯絲織廠。
建廠初,產品以棉布為主,1956年起生產少量絲織品。至1960年,棉織絲織品大致持平。1964年至1975年,全部織造棉布,由紡織品公司購銷。1976年1月起,開始改絲織,至1976年10月初全部轉為絲織,當年外銷190萬米,至1987年生產各類絲織產品70余個品種,多數外銷,創匯2321萬美元。
1987年新聯絲織廠固定資產總值3080.2萬元,為1958年的313倍,年生產能力993萬米。是年與廟港、橫[左土右扇]兩鄉開展橫向聯營,在兩地開設聯營分廠,各有92臺織機。
四、新民絲織廠
1958年12月12日,盛澤鎮絲織手工業中心社與軸漿社、荷園街辦土布廠、運經工場、紅星牽經工場合并為新民絲織廠,人員1065名,多系街道居民,素質較差,老弱較多,平均年齡40歲,青工僅占5%。全廠分設4個車間,散居鎮東鎮南各處。后在思古浜建簡易廠房,經數度擴建,至1980年6月全廠各部門始集中一處。1970年7月,升為縣屬大集體企業,定名為吳江新民絲織廠。
該廠在盛澤四大絲織骨干企業中建廠最晚,基礎最差。初創時僅自籌2萬元作開辦費,合并入廠的610臺手工織機,僅能織造土布及少量低檔綢。60年代中期淘汰手工織機,80年代淘汰舊式鐵木電力織機。1984年全部更新為全鐵絲織機,始趕上新生等3家老廠,技術、工藝、企業管理等水平亦隨之提高。1985年產品已擴大至50余個。該廠在引進項目上取得良好經濟效益。1986年噴水織機車間全面投產,當年產量588萬米,占全廠產量的44%,創利219萬元,占全廠總利潤數的54%。1987年噴水、劍桿織機兩車間的產量產值占全廠的53%以上,其中劍桿織機生產出口斜紋綢40萬米,創匯180萬美元。此年,勞動生產率居縣屬絲織企業之首。
1987年該廠有固定資產3130.3萬元,年生產能力1600萬米,還在八都及桃源兩鄉開辦聯營分廠。
五、新達絲織廠
新達絲織廠前身為盛澤社會福利第一棉織廠,創于1959年2月,屬街道民政福利企業,人員僅7名,手工織機4臺,利用下腳料生產土布。1963年,改名盛澤鎮絲棉織社。1966年12月,經緯絲織廠并入,改稱盛澤鎮群力絲棉織社,人員增至293名。1970年,升為縣屬大集體企業,改名為吳江群力布廠。
1981年12月18日,該廠由新聯絲織廠出面,與江蘇省絲綢進出口公司、中國出口商品基地建設公司江蘇代辦處簽訂了合營協議書。合營廠性質仍為縣屬集體企業,受新聯絲織廠領導,獨立核算,自負盈虧。1982年7月14日,吳江新聯絲織廠工貿合營分廠正式成立。該廠最高權力機構為管理委員會(1985年10月改名為董事會),由合營三方人員組成,是為國內第一家工貿合營絲織廠。1985年11月,脫離新聯廠領導,次年3月8日改名為工貿合營吳江新達絲織廠。于舜新路新址進行擴建,首期投資498萬,其中貿方出資30%。1985年第一期工程建成,廠房面積17687平方米,織機316臺。1987年外銷產品占總產量的54%,年創匯525萬美元。
六、絲綢試樣廠
1958年,盛澤絲綢試樣廠成立,人員20余,廠址退園里。1964年停辦。1974年10月重建,名吳江絲綢試樣廠,為全民企業,廠址仲家弄。1979年11月,吳江絲綢研究所成立,廠所合一。1980年6月遷至圓明寺橋堍西側。1985年2月與上海石化總廠聯營部聯營,另成立上海石化吳江絲綢聯營廠,屬集體性質,自負盈虧,為期5年。3個機構均由一套領導班子管理。
絲綢試樣廠宗旨為設計和試制新品種、新花樣,進行新技術開發研究,提供技術咨詢,經費來源為四大織廠每月交付的試樣費及技術咨詢服務費、花本加工費等。建廠以來,設計試樣品種數以百計,其中影響最大的外銷品種有駿花雙縐、駿花緞、羊年縐、目瀾緞等。該廠原不以盈利為目的,后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解決各項增支,于1978年起小批量投產自營產品,以補試樣經費之不足。
縣屬絲織企業一覽表
注:新生絲織廠于1983年起實行四班三運轉制生產,其它各廠均為三班制生產。
第五節 鄉鎮絲織企業
建國初,近郊盛虹等4村遺留有一些手工機戶,為中國蠶絲公司加工織造土綢。合作化后,作為農業社的組成部分繼續從事織造副業生產。1958年,4村絲織副業人員及設備合并為盛澤公社絲織廠,此為全縣第一個鄉級絲織廠。兩年后解體,各自回村辦廠。60年代,繼建的村級廠有團結大隊絲織廠(1966年)、紅衛大隊絲織廠(1967年)、南宵、紅安、鼎方、虹洲大隊絲織廠(1968年)、幸福、群鐵大隊絲織廠(1969年)等。至1978年大隊絲織廠已遍及盛澤全鄉。至1987年,盛澤地區鄉鎮絲織企業共有47家,其中鎮(街、隊)辦10家,鄉辦3家,村(場)34家。織機總數2770臺,為全縣鄉鎮企業織機總數的31%;絲綢產量占全縣鄉鎮絲織企業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強。
盛澤地區鄉鎮絲織企業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手工織造、加工為主,產品為土綢土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手工織機逐步被鐵木電力織機所取代,產品向人絲及其交織品、化纖綢(布)方向發展,加工自營參半。80年代,基本實現機械織造,全鐵織機成為主導機型,產品以合纖織物為主,以自營為主。基于盛澤地區絲織業的傳統優勢,鄉鎮絲織企業的技術及管理素質較省內縣內同行業為優。
一、鎮辦絲織企業
1987年鎮、街道辦絲織企業10家,其中鎮辦5家,街道辦3家,蔬菜大隊辦2家。下文擇要記述:
勤儉紡織廠 前身為東方絲織廠及向陽絲織廠,均系1964年開辦之街道民辦企業。1970年合并為勤儉紡織廠,時有鐵木織機9臺,腳踏機23臺,人員76名,生產交織土布及人絲旗紡。80年代向合纖綢及工業用布方向轉移。1984年另掛吳江工業用布廠招牌,并與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聯營,推出帆布型丙綸墊布,曾出口泰國,該產品于1985年3月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盛澤鎮辦(包括街、隊辦)絲織企業一覽表
目瀾絲織廠前身為盛澤鎮蔬菜大隊絲織廠。建于1966年4月。1980年升為鎮辦企業,改名目瀾絲織廠。初創時,人員27名,腳踏機5臺,資金800元。80年代產品逐漸向出口方向發展。1985年外銷人絲復興紡,創匯4.02萬美元。1986年外銷洋紡。1987年產桑絲縐類織物,外銷桑絲綢近50萬米,創匯逾20萬美元。產品三色織錦軟緞被面被中國歷史博物館選為鄉鎮企業代表產品。
二、鄉辦絲織企業
吳江工藝織造廠 原名盛澤公社絲織廠,創于1972年3月。1977年更名盛澤公社工藝織造廠。1983年,改稱吳江工藝織造廠。1985年與上海市工藝美術公司簽訂聯合協議,成立上海市工藝美術公司供銷經理部吳江絲織聯營廠,為期6年,滬方投資70萬元,用以增機100臺。該廠技術改造步伐較快,建廠初僅有6臺鐵木機,1982年上百臺,1985年逾300臺,至1987年突破500臺,固定資產原值逾千萬元,步入中型企業行列,其規模在全國鄉鎮絲織企業中首屆一指。1987年,對浙江海寧朝陽化纖織造廠(109臺織機)進行軟件投資,使之成為分廠。該廠為上海工藝美術公司的抽紗、刺繡制品面料基地,1983年一半以上產品為該公司包銷。1985年試產02雙縐、圓明緞等桑絲綢產品。1987年生產外銷品種素縐緞及華春紡共106萬米,外貿收購額823萬元。
盛澤絲織二廠 1985年9月圣塘絲織廠上升為鄉辦廠,更名盛澤絲織二廠,由盛澤鄉絲綢工業公司投資47萬元(后改為貸款)進行擴建,建成2個力織車間,安裝織機172臺。該廠位于盛澤鄉最南端,與嘉興新塍、虹陽、雙橋、桃園四鄉交界,對嘉興地區的個體絲織機戶出賣經軸和緯絲,還發料與該地機戶加工織造,按品種、質量及市場行情償付工費。1987年加工的織物產量占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部分勞動力也來自浙江。
盛澤綢廠 1986年5月在鄉絲綢工業公司倉庫原址開辦,投資20萬元,人員60余,織機12臺,1987年底發展至47臺。
盛澤鄉鄉辦絲織企業一覽表
三、村(場)辦絲織企業
1987年,盛澤全鄉34個村(場),辦有34家絲織廠,織機總數1496臺,占全縣村辦絲織企業織機總數的32%,產量2474.6萬元,占全縣村辦絲織企業總產量的36%,生產效率及經濟效益均高于縣內同類企業。擁有120臺織機以上者2家,80臺以上者4家。盛虹、興橋、永和、勝天、荷花、東港、前莊等廠經營較好。
1987年盛澤鄉村(場)辦絲織企業一覽表
(續表)
(續表)
合計:廠數34,機臺數1496,人數9664,產量2474.6萬米,產值6321.87萬元。
四、其他系統絲織企業
盛澤地區教育系統及其他系統分別辦了7家絲織廠,顯示絲織行業在該地區的普遍性。
盛澤地區教育系統絲織企業一覽表
(續表)
盛澤地區其它系統絲織企業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