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613-3713(可直接撥打)
0512-63162033(可直接撥打)
熱門搜索關鍵詞:醫用膚色布、醫用滌棉布、醫用彈力布、醫用四面彈、醫用布、膏藥布、膏藥彈力布、 醫用襯布、醫用彈性布
筆者在《英國“絲綢之都”——麥克爾斯菲爾德》一文中說過,英國的“絲綢之都”麥克爾斯菲爾德,在時代紅利過去后卻迅速衰落了,絲綢只成為了小城的“歷史印記”和發展旅游業的一點點綴。而江蘇盛澤,這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中國絲綢古鎮,卻在現代依然煥發著光彩。同樣具備悠久的絲綢歷史,兩相對比之下,不禁更讓人好奇,盛澤是如何在新時代成功延續絲綢生命力的?
盛澤鎮屬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位于江蘇省最南端,在長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區的中心地帶,總面積147.74平方公里(2017年),城區建成面積45.98平方公里,下轄8個社區、35個行政村,是吳江區兩個主城區之一。
歷史上,盛澤地理和氣候條件優越,具備成為絲綢產地的先天優勢,以“日出萬匹、衣被天下”聞名,有“綢都”美稱。
古時,最繁榮的貿易水道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除此之外,身處太湖流域的盛澤,鎮周湖網密布、沃野平展,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十分適合稻麥和蠶桑生長,這是它被絲綢業選中成為絲綢產地的“基因彩票”。
史料記載,三國時期盛澤就已經開始了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辛勤勞作,到了唐代,絲綢生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吳江成為重要的絲綢產地。明代中葉,盛澤地區就出現了許多專業生產絲綢的大小作坊,形成集聚了眾多綢行的絲綢專業市場(綢市)——莊面,盛澤因此被史學界認定為中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盛澤作為吳江鄉鎮中的后起之秀,迅速脫穎而出,成為“邑中諸鎮之第一”的經濟重鎮,與蘇州、杭州、湖州并稱為中國的四大綢都。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在其《醒世恒言》曾細致描述了盛澤綢市絲綢貿易的繁榮景象:“蘇州府吳江縣離城七十里,有個鄉鎮,地名盛澤,鎮上居民稠廣,土俗淳樸,俱以蠶桑為業。男女勤謹,絡緯杼機之聲,通宵徹夜。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賈來收買的,蜂攢蟻集,挨擠不開,路途無佇足之隙;乃出產錦繡之鄉,積聚綾羅之地。江南養蠶所在甚多,惟此鎮處最盛。”
明嘉靖《吳江縣志》中明確記載:“盛澤……以錦綾為市。”清乾隆《吳江縣志》稱:“盛澤鎮在二十都……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綾綢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賈輦金至者無虛日,每日中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蓋其繁阜喧盛實為邑中諸鎮之第一。”
今天的盛澤,擁有強勁的紡織業,穩居全國千強鎮第一方陣。以絲綢為源頭,盛澤打造了“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從一根絲到一個品牌”的完整紡織產業鏈,盛澤千億級經濟體量中,紡織業占比90%以上。2019年入選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第9名;2021年9月,入選“2021中國百強鎮名單”,位列中國百強鎮第7名。先后獲得“國家級絲綢星火密集區”“全國鄉鎮企業示范區”“中國絲綢名鎮”“中國紡織名鎮”等一系列“國”字號榮譽。
中國紡織產品主要生產基地、全國第一大面料生產基地——擁有超2500家紡織企業、超7000家商貿企業,盛澤年產紡織品超230億米,占全國長絲織物的45.3%;年產化纖絲500萬噸,占全國的七分之一,形成“千億級產業、千億級市場和千億級企業”齊頭并進優勢。
中國紡織產品的主要集散基地、全國第一大交易市場——盛澤鎮的中國東方絲綢市場是中國最大的絲綢紡織品專業市場,年交易額從2012年的945.18億元增至2021年的1410.32億元,連續9年突破千億。
小鎮孕育了2家紡織業世界500強企業,集聚了全世界最先進紡織設備——恒力集團始建于1994年,是以煉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紡織全產業鏈發展的國際型企業。盛虹集團創立于1992年,形成“油、煤、氣”三頭并舉、“芳烴”“烯烴”雙線并進的發展格局,致力于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國際型企業。
小鎮地區生產總值逐年增長——十年間,盛澤鎮地區生產總值從302.5億元增至474.43億元;2012年全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6元,2021年已增加到52262元。
那么,盛澤是如何延續輝煌,持續做強細分產業的?
一、絕佳機遇
蘇州美麗城鎮建設:蘇州2013年起力推美麗城鎮建設,如今又發布《“十四五”美麗城鎮建設實施意見》,要求在2013年—2020年美麗城鎮建設基礎上,更深層次建設美麗城鎮。
長三角自貿區建設:2019年8月2日,國務院同意設立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面積119.97平方公里。2021年5月,由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合發起設立的長三角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成立。
滬蘇湖高鐵建設:滬蘇湖高鐵新建線路東起上海市,途經盛澤,西至湖州,線路全長163.708公里。盛澤站位于盛澤鎮北旺村北麻漾水域南側,距盛震公路約170米,預計2024年完工。
二、政府和企業合力下的“人為”
1. 發揮“綢市”優勢,集聚產業要素
1)政府推動設立面向全國的絲綢紡織品專業市場——東方絲綢市場
盛澤綢市自明代嘉靖年間形成后,一直綿延至20世紀中期,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經濟的日趨活躍,原本的大街集市群已經難以適應貿易的規模。時任吳江縣縣長于廣洲看準了盛澤絲綢紡織業的發展方向,以超前的眼光大力推動縣、鎮兩級成立東方絲綢市場。
業內人士表示:盛澤鎮歷屆領導始終堅持把東方絲綢市場作為區域的“發展極”來培育和經營,促進了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有機結合。
如今,東方絲綢市場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紡織品交易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創造了多個中國紡織業第一:第一個絲綢化纖指數——“中國·盛澤絲綢化纖指數”、第一個紡織面料流行趨勢發布基地、第一個“紡織產品開發貢獻大獎”、第一個化纖面料編碼標準、第一個紡織品集體商標等。
2)以東方絲綢市場為中心,帶動盛澤形成全國知名的絲綢紡織產業集聚區
市場和實體相輔相成。2016年,時任盛澤鎮黨委副書記、中國東方絲綢市場管委會主任趙菊觀表示:“因為我們是產地市場,生產的面料占全國三分之一,每個商鋪背后有一家實體企業在支撐。”
政府持續豐富配套,構建完善產業體系。為了助力絲綢市場發展,盛澤鎮持續配套各類機構和服務,包括金融、法律、稅務、財務、咨詢、技術、檢測、外貿、物流等全方位、全流程的生產及經營性服務,形成了從纖維生產、織造加工、印染整理到服裝制造較為完整的紡織產業鏈,以及產、供、銷齊全的紡織產業格局。
3)絲綢市場更是民營企業的黃埔軍校,催生了盛澤民營經濟的崛起
市場為創新創業人群提供了極佳土壤。東方絲綢市場成立后,一大批敢于“吃螃蟹”的人來到市場內開店設攤,在資本的土壤中掘取了第一桶金,并紛紛響應政府號召投資紡織企業,一時間,1000多家民營紡織企業在盛澤遍地開花,開啟了盛澤鎮的現代產業化之路。
民營企業是盛澤經濟的根基。截至2022年,盛澤鎮擁有以恒力、盛虹為代表的2600多家民營企業,是盛澤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吳江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盛澤鎮黨委書記沈春榮表示:“對盛澤而言,我們始終要牢牢抓住民營經濟這個‘牛鼻子’,堅定不移走實體經濟發展之路、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創新產業集群打造之路。”
2. 把握市場和技術趨勢,實現從絲綢產業到紡織產業的演變
絲綢是所有服用纖維(紡織纖維)中最為珍稀和寶貴的,但伴隨著技術崛起和市場變化,絲綢的占比逐漸下降。近幾年,絲綢在紡織纖維中的占比不到千分之二。改革開放以來,盛澤牢牢抓住全球產業分工調整的機遇,在做好絲綢產業的同時,化纖產業迅速崛起。
過去,盛澤的絲綢紡織產業長期以真絲綢織造為主。20世紀20年代末,以價格低廉的人造絲為原料織造的人絲綢產品(人造絲制作而成的絲綢)一時頗為熱銷,盛澤的第一支人絲綢產品是1957年新生絲織廠生產的美麗綢。此后,盛澤的人絲綢產量逐年增長,60年代中期曾占絲綢總產量的半數以上。
60年代前后,國際上合成纖維生產技術發展迅猛,以滌綸、錦綸等合成纖維為原料生產的合纖綢,因質量的提升受到消費者的歡迎。1967年,盛澤開始生產合纖綢(合纖長絲織成的織品),并很快成為絲綢產品中重要大類。
1985年,各縣屬絲織廠陸續引進噴水、片梭、劍桿織機等先進設備,盛澤絲綢業邁入無梭織造的新時代。到了90年代,由于噴水織機的大量引進,合纖類織物的產量劇增,至2007年達到50億米以上,成為國內最重要的生產基地。
1)龍頭企業發揮帶頭作用,主動延伸產業鏈
盛澤紡織業每年要消耗大量的化纖原料,但是在八九十年代以前卻全部依靠外地供應,因此生產發展受到原料的制約。為了改變這種被動的處境,盛澤開始布局化纖制造,龍頭企業帶動盛澤從紡織延伸到化纖原料。
1983年,新生絲織廠(盛澤鎮第一家公私合營企業,后改為國有企業)開始開發化纖產品。1985年,新生絲織廠利用閑置廠房建成聚酯熔融紡絲生產線,生產滌綸長絲,從而填補了填補化纖生產的空白。1992年,鷹翔集團投資興建化纖廠引進德國和日本的先進紡絲成套設備,生產滌綸長絲。短短幾年里,生產力迅速提高,成為盛澤地區第一家擁有較大規模的化纖生產廠。2002年起,鷹翔、恒力、盛虹先后投資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熔體直紡滌綸長絲生產線。從此,上游化纖基本掌握在盛澤5大化纖企業手中。2010年起,恒力、盛虹等大型化纖企業大膽向產業鏈上游石化產業延伸(從石油提煉生產聚酯纖維的原料)。到2017年,盛澤紡織業中,化纖及上游產品的銷售份額占比達到55%。
2)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引導產業開辟新藍海
資金扶持:凡是購置經編機(單臺80萬元以上)、大圓機(單臺15萬元以上)的企業,待項目竣工投產并經驗收后,給予購入設備實際價格(扣除退稅款)3%的獎勵(每家企業限額不超過100萬元)。
改造獎勵:對噴水織機企業使用存量用地,或將噴水織機車間改造為針織車間的,凡購置經編機(單臺80萬元以上)額外給予2萬元/臺獎勵,大圓機(單臺15萬元以上)額外給予0.4萬元/臺獎勵。
土地優惠:新建經編機、大圓機項目需新征用地的,土地掛牌價最低可按評估價格的八折執行,但不得低于工業用地最低保護價。
盛澤紡織產業一直以來都是梭織面料占主導地位,2017年底,盛澤無梭織機13萬多臺,是國內無梭織機擁有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與梭織相比,針織具有能耗低、產量大、消耗原料多等特點。2017年,時任盛澤鎮黨委書記范建龍經過考察調研,發現一些經編發達地區的原料60%來自盛澤,為了適應時代趨勢,政府開始大力鼓勵地區企業增加經編、針織機數量!盛澤紡織從“梭織一統天下”到開啟“針織時代”。
3. 創新研發,引領紡織產業向高端化邁進
聯合國數據顯示,紡織服裝行業的總碳排放量超過所有國際航班和海運的排放量總和,占據全球碳排放量的10%,是僅次于石油化工產業的全球第二大環境污染制造者。每噸染色的織物最少需要200噸淡水,幾千種化學物質和大量能耗。紡織服裝產品生產工藝過長,從紡織材料到成衣,從生產、包裝再到運輸,各環節中隱藏了大量浪費和污染。在一件衣服的誕生過程中,排放一直在繼續,紡織產業高能耗、高污染,急需創新賦能。
而且,與其他行業不同,紡織品“模仿”很容易,對紡織物進行分析之后,將經線或者緯線密度略加微調,便可生產出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而不侵犯專利權。因此,企業只有在激烈競爭下不斷創新、創新、創新。
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華表示:“紡織行業競爭太厲害,什么東西做得好就一哄而上,很快就打價格戰、做濫掉。避開這個陷阱,要走向高端化、最高端化。”
如今的盛澤,被稱為“面料硅谷”,有“中國面料看盛澤”的說法。盛澤已擁有絲綢產品、仿真絲面料、時裝面料、男裝面料、防寒服面料等18家國家級紡織品開發基地,占全國紡織品開發基地的16%。2021年盛澤新增高企52家,有效期內高企達176家;盛澤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6.4件,近3年專利授權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量列蘇州前列,2021年技術合同登記額完成20.55億元,為全區第一,助推吳江絲綢產業成功創建全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保護優秀案例示范點。
在盛澤,化纖面料幾乎每天都會出新品。歷年來,中國時尚流行面料評比,盛澤占全國一半以上,累計獲評1000多塊時尚面料,盛澤申報的面料門類齊全,側重不同,各有各精彩,給評委留下深刻的“盛澤印象”。
1)龍頭企業帶頭研發,集中突破技術瓶頸,奏響“吳江品牌”
在盛虹集團、恒力集團等龍頭企業率先引領下,盛澤紡織業從原來的低端、里料生產為主,向生產中高端、功能性布料及生物質纖維等方向轉型。
全球最大的全消光系列纖維供應商——盛虹集團,以生物柴油副產物甘油為主要原料,在生物基PTT纖維原料PDO制備的產業化領域取得突破,成為國內首家、全球第二家擁有該產品完整產業鏈的公司。2021年,盛虹集團更投資建設三個“百萬噸級”項目——百萬噸級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光伏新能源材料項目、百萬噸級丙烯腈新材料、百萬噸級綠色可降解材料項目,以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
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纖維生產基地——恒力集團,恒力石化于2011年成功研發了高端風力發電領域專用捆綁纖維,徹底顛覆產業發展的被動局面。近幾年,專用捆綁纖維的市場占有率已達95%,為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硬核”原材料支撐。2021年,恒力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發的年產3萬噸PBT/PBAT改性產品開發項目順利開車并產出合格產品,意味著恒力石化再度擴容新材料版圖,正式進軍改性塑料領域。
除了龍頭企業,盛澤的中小企業也在某一細分領域持續研發。例如——
全球唯一“真正透氣的3D防絨羽絨服面料”:2018年,盛澤的興濤紡織和興豐強科技共同舉辦新品發布會,發布了他們歷時18個月研發的“真正透氣的3D防絨羽絨服面料”,該面料通過一種名叫PUR熱熔膠燙銀工藝,呈現蓄熱、防絨(不鉆絨)、透氣、防水、防風等功能。
專攻綠色環保面料的擇繭紡織:成立于2017年的擇繭紡織,以綠色環保類面料為特色。垃圾堆里的可樂瓶、汽車廢塑搖身一變,成為了質感堪比絲綢的上等面料,海洋藻類經過提煉深加工后,變成了擁有防霉、抑菌、阻燃等多種功能的科技面料……
擅長功能性整理面料的專精特新企業:2012年成立的漢塔紡織,正在從一家普通面料企業,成長為戶外功能性面料的高科技型企業。2022年,漢塔紡織獲評紡織行業「專精特新」企業。漢塔紡織的防曬服——一件室內看是純白色的防曬服,到了太陽光底下才幾秒鐘,就像變魔法似的,瞬間“長出”一片片淺紫色的花紋,卷起來不到拳頭大小的防曬服,卻能夠過阻擋95%以上的紫外線……
2)政府牽頭與企業合力對接創新資源,深化政產學研合作
首先,建立國家級創新平臺——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位于盛澤鎮的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是江蘇省首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由盛虹集團與東華大學牽頭成立,也是全國唯一一家民營企業建設的國家級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該中心為“公司+聯盟”的組織形式,組織了覆蓋石化、織造、碳纖維、芳綸、復合材料、高性能纖維等行業的26家單位成立創新聯盟,支撐我國纖維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支持我國紡織及終端制品領域取得競爭優勢。
其次,聯合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等組建多元化研發載體。2017年,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發起成立,盛澤政府大力支持籌建了蘇州中紡學面料產業研究院,與14家高校、科研院所舉行戰略合作,幫助盛澤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生產效率,進一步增企業核心競爭力。
截止到2021年底,盛澤鎮共有恒力、盛虹、鼎盛絲綢、福華織造等18個國家級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占全區三分之一左右,與英國利茲大學、日本信州大學以及清華大學等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校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這在全國紡織界是絕無僅有的。
3)政府出臺政策,并給予資金支持,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改造
2016年起,政府每年投入技改資金百億元以上。2014年以來,盛澤紡織業一度面臨成本上升、產能過剩等諸多困難,加上風險暴露企業,關停企業最多時達100多家。針對上述現象,盛澤鎮提出了“三化”措施予以化解矛盾:實施傳統產業高新化;實施信息化;實施綠色生產化。用兩年優化淘汰了2萬臺老舊的無梭織機,2016年的開機率上升到90%以上。
2021年起,政府將“智改數轉”列入十大專項工作之一。2021年以來,盛澤鎮圍繞“22313”工程主線,統籌推進智能化改造與數字化轉型,確保新建工業項目100%智能化投入,技改項目100%智能化改造,實現全鎮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全覆蓋。截至2021年6月,智能工業累計投入近50億元,建成省級智能車間17家,2021年全年完成智改數轉項目324個。
4. 時尚賦能,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牽引優質創意資源集聚
絲綢紡織不僅關乎產業,也關乎人民日常消費、關乎消費市場、關乎城市形象。時尚已經成為開啟絲綢紡織業和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1)盛澤鎮制定人才吸引政策,“真金白銀”集聚時尚人才
2021年6月31日,盛澤鎮印發《吳江高新區(盛澤鎮)時尚產業緊缺人才引育獎勵辦法》的通知——
對國家金頂獎設計師、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全國性時尚設計大賽前三名獲獎者在盛澤設立時尚工作室(開辦時尚企業)的,分別給予設計師一次性50萬元、30萬元、10萬元獎勵;并分別給予不超過200平米、150平米、1900平米辦公場地,租金按照先租后返的原則進行補貼。
對新引進在盛澤鎮時尚企業從事全職工作的專業服裝院校或紡織服裝相關設計類全日制本科(中級職稱、技師)及以上學歷人員(高級職稱、技師),工作滿一年后,分別給予人才一次性就業補貼,本科(中級職稱、技師)1萬元、碩士(副高級職稱)2萬元、博士(正高級職稱、高級技師)3萬元。
在盛澤時尚企業、工作室或相關載體全職工作的設計師通過自主申報獲得金頂獎、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稱號的,分別給予設計師一次性獎勵300萬元、100萬元……
2)搭建設計師平臺“設界”,聚集設計師、孵化新品牌
盛澤與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合作打造時尚推進中心,并在東紡城引進設計師平臺“設界”。平臺設有辦公空間,并提供數據制版、樣衣開發設計服務,開展秀演享補貼……設計師可以拎包入住精裝工作室。目前平臺已經引進35個設計師工作室,近200名設計師,包括金頂設計師劉薇、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劉霖、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陳列設計師王世坤等。
3)政府舉辦會展賽事,加速潮流向盛澤匯聚,挖掘前沿時尚資源
紡織行業專業性展會——盛澤紡博會:2014年10月16日,盛澤鎮舉辦了首屆江蘇(盛澤)紡織品博覽會。盛澤紡博會始終堅持“搭平臺、優服務、拓商機、促交易”的辦展定位,通過“秀、展、賽、會、商”一體聯動向世界全方位展示盛澤紡織產品,已成為行業風向標和洞悉行業發展新趨勢的專業性展會。2021年,為期三天的展會,共吸引了4.22萬名國內外紡織服裝采購商來到盛澤尋覓商機,意向交易額達12.86億元。
協同時尚創意資源——盛澤時尚周:盛澤時裝周,圍繞“科技、時尚、綠色”定位,致力于加快紡織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推進“時尚之都”建設,推進產業時尚引領和市場商貿對接,形成“產業強、市場活、城市美”三位一體發展新格局。2022年,盛澤時裝周為期三天,有17場時尚發布秀、4場時尚云直播、3場峰會論壇、2場時尚設計賽事、1場紡織云展會以及2場對接會等。
4)盛澤政府還積極“走出去”,拓展更多時尚資源
盛澤鎮的中國東方絲綢市場管理辦公室與綢都網合作,連續多年舉辦“盛澤面料萬里行”活動,還曾前往美國、法國、德國、越南等國家參加展會與企業對接貿易,也積極與國內福建、湖北、浙江等等全國各地的服裝企業建立合作。
5)將絲綢特色延伸到城市建設,推動“時尚之都”建設
運河水孕育了綢都盛澤的緣起,又見證著絲綢文化的繁盛。盛澤通過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契機,串聯盛澤絲綢文旅資源,打造了“絲綢水路”文旅景觀帶,升級打造“絲綢之旅”文旅品牌,展示了產城融合的“雙面繡”。